Skunk Works Review (Chinese)

    《Skunk Works》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旗下臭鼬工厂第二任掌门Ben Rich的回忆录,其中谈及了U-2(蛟龙夫人)、SR-71(黑鸟)以及F-117A(夜鹰)等职业生涯得意之作,也回忆了许多冷战时期两个阵营较量的历史,例如前苏联将越境侦查的U-2击落并活捉飞行员Francis Powers的冷战著名事件(相关故事在前几年的电影《间谍之桥》中亦有描述)。总的来看,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回忆录,不仅在于这些飞机与事件一直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也是因为作者出色的笔触展现了冷战这个特殊背景下华盛顿众官员、军工企业负责人乃至平头百姓的浮世绘。

Skunk Works的中国综合症

    中国作为冷战阵营中的一个特殊角色,特别是在中苏十年论战时期和中美建交前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间接影响到了Skunk Works的研发与武器部署。例如,在Powers坠机事件后,时任美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以及避免更多的U-2被击落,因此放弃了部署U-2越境侦察苏联及东欧国家。但CIA旋即找到台匪部队,成立了所谓黑猫中队开始了对中国,特别是罗布泊地区的常态化侦察。前后历经多年,共出动二百余架次侦照任务。谁料中国人向来聪明,前辈们靠着改进型的SA-2地对空导弹,“捅竹竿”式的把U-2捅下来四五架,让中国成为现今U-2“保有量”第二多的国家。因此,Ben Rich在回顾这段历史中,无不感慨地把标题取成了China Syndrome (即中国综合症)。

技术所带来的傲慢

    Skunk Works无疑是美军工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其看家本领就是做高性能的侦察机。在谍照卫星尚不发达的年代,派遣高速飞机抵近或飞跃他国领土进行侦察似乎成了美帝的应有之义。如果说越战期间,北越作为正式宣战的敌对国家,侦察也好,轰炸也好,还似乎有法可依。那么,五六十年代对中苏的越境飞行,就可以说是罔顾国际法律与准则,仗着科技实力为所欲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态不仅在决策者身上有,在执行者层面上亦非常突出。例如,若干飞行员都提到一个情况。在初期执行任务时,他们发现被侦测的国家往往急于掩盖地上目标等军事秘密,到了后期被侦查的国家似是无所谓般不对侦察行为采取主动或被动的隐藏手段。这些飞行员无不“诚恳”地表示本该如此,让我们看完了,了解完了,知道贵国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就行了。更为荒唐的是,这种傲慢居然也在对待邻国身上。在一次SR-71的任务中,因燃料不足,美飞行员直接不打招呼横穿法国本土领空。甚至于在法国派出幻影3拦截并询问黑鸟驾驶员通行识别码时,美飞行员直接冲着对方比了个中指,凭借性能优势,一加油门,直接逃逸。

如何当好接班人

    Ben Rich是Skunk Works的第二任掌门,而第一任就是赫赫有名的Kelly Johnson。在Kelly退休前期,他保举了Ben作为接班人。书里说的虽然比较委婉,但在我看来,这个班委实不好接。一是,Kelly作为创始人,缔造过P-38、F-104、U-2以及SR-71等经典作品,在工厂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二是,Kelly的行事风格,依书描述,可谓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因此很多研发人员以“找Kelly把把关”为工作守则。三是,Kelly退而不休,经常回老单位串门,帮助工作。这样一来,工厂群众一有问题,就等Kelly这个太上皇回来,而往往把Ben晾在一边。

    Ben作为新掌门显然对老同志们频繁找Kelly反映问题心怀不满。然而,明面上肯定不好发作。一则,不能把矛头指向老同志。一方面,这会加剧干群矛盾耽误工作。另一方面,这些老同志作为技术骨干是工厂的核心,简单地开除了事,显然更是拆自己台。二来,Ben也不好讲Kelly的闲话,毕竟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在于Kelly的保举,贸然地采取一些举措(例如禁止员工向Kelly汇报等)无异于自寻短见。

    最终Ben采取的,在我看来,是一种阳谋、阴谋结合的方式。在台面上,和Kelly挑明了这种时候应当“人走茶凉”,给继任者以施展拳脚的空间。在台面下,随着军方官僚主义的抬头,文山会海和繁琐的规定蜂拥而至,Ben藉着保密规定这一点,借坡下驴逐步地将Kelly排除在后续项目之外。同时,利用Have Blue (F-117A的原型机)项目积极扶持少壮派,增加自己说话的份量。两相结合,虽然用了四五年,但也算是平稳交班。当然我们应该看到,Skunk Works后续的成功,仍应归功于Ben自身出色的洞察力与远见(由他讨论B-2的失败与预见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事实可见一斑)。一味醉心于玩弄权术,是没有可能带好这种级别的队伍的。

从做飞机到做计算机

    在读到书中关于若干飞机的设计讨论时,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科研工作,有很多思路颇为值得借鉴。例如,我非常同意Skunk Works在原型设计对一个性能指标摈除杂念的单纯追求。例如,SR-71的设计是为了打造一款3万米(实际约为2万5左右)、3马赫巡航的侦察飞机。因此,设计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剩余的部分(包括机动性、构型等)都可以商榷。我在系统研究中,也往往面临大量这样抉择,反思过往的工作,仍然没有做到极致的偏执,很多时候会为了所谓的Practicality牺牲自己的特色,把长板去补了所谓的水桶。

写在最后

    我并非军迷,对冷战历史可以说知之甚少。若有不符事实与史实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Giorgio (Erci) Xu
Giorgio (Erci) Xu
Storage Nomad

M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torage system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Related